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举行超大城市社区微基建优秀案例分享与智慧治理研讨会

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09-28  浏览:

分享同济人在社区微基建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共同探讨超大城市社区智慧治理之道。9月26日,作为同济智库论坛“人民城市人民建”系列活动之一,同济大学举行超大城市社区微基建优秀案例分享与智慧治理研讨会,20余位知名教授、校友与会交流研讨。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文科办、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城市交通研究院、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等部门联合主办。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伍江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建设主要是解决宏观层面、大尺度的建设问题。城市微更新、微基建,着力想解决的是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微更新、微基建一要突出“人民性”,要尊重价值规律,帮助老百姓找到微更新、微基建背后的市场和价值;二要维持“常态性”,寻找到城市常态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小尺度上的保养,走向常态化的城市建设;三要讲究“专业性”,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当好城市空间的医生,指导、帮助老百姓认识并实现好的城市微更新、微基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不久前提出城市社区营造可引入“微基建”概念,把“微基建”与“老基建”“新基建”并列,认为“三大基建”三管齐下,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会上,他指出,传统基建、新基建是推进城市化必须的,是自上而下的大基建、大工程。微基建可以自下而上来组织实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可将其定义为家门口15分钟生活圈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社区公共花园营造、社区旧车棚改造等,均在此列。可将微基建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一个接地气的抓手,着力解决老百姓切身的需求。他还提出了微基建可涵盖的三类建设内容,分别为改善生活类的设施、应对重大冲击时的必备设施,以及人工智能进社区,这三类建设内容都能促进“双循环”。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责任教授陈小鸿表示,我们的城市从原来大建设、巨尺度,到现在走向微更新、微尺度,是主动选择,也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设从“增量”到“存量”,微基建应成为主要的方式。人民城市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一个人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她建议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要深耕我们周围的社区,从一个城市日常的运作当中发现城市的问题,并努力探寻解决方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认为,我们对城市结构应该有充分认识,每个城市既有大循环,又有城市内部的内循环,还有15分钟生活圈。过去城市以工业化生产为中心,注重的是效率,强调的是大循环。到现阶段,我们需要新的内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系统离不开微循环,最基础的单元就是社区。上海一直在强调城市微观结构的重要性。微基建就是补短板,需要有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到会致辞。他表示,同济大学要整合跟城市相关的学科资源,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供有力支撑。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和交流研讨,总结、凝练同济理论、同济方案,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会上,7个社区微基建的案例进行了分享。

NICE 2035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青年骨干陆洲以《NICE 2035:一个设计驱动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实验》为题,介绍了团队将一条社区商业服务内街改造而成的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原型街由一系列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原型实验室组成,此次会议举办地NICE COMMUNE(好公社)是最新入驻原型街的又一新空间。在原型生活街,社区从一个人们惯常认为的“消费的末端”变革为“创新的源头”。

杨浦区殷行街道办事处主任、同济大学校友孙辉介绍了殷行街道通过 PPP 模式推动老旧车棚改造的实践。他表示,传统的B2C、B2P模式都有不足。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居民主体、市场运作、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融合。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完成了对153个小区车棚的改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以《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作为城市微基建的上海社区花园实践》为题,介绍了他近年来在上海开展的社区花园实践。自2014年以来,他在上海直接参与建设的社区花园就已达96个。基于这一实践,他还凝练出了5种社区花园改造类型,分别是综合枢纽型、居委主导型、共创小组型、片区培育型、市民普惠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同济特聘教授吴亮以《“健康社区计划”及所依托的“同济供应链”》为题,介绍了围绕“健康社区”进行的初步探索。团队梳理出健康社区十大场景,包括健康社区规划和布局、社区更新与营造、政策创新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医疗卫生“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等。健康社区由空间、政策、设施、产业、资金、治理等多个系统集成,同济一批学科专业可在其中提供智力支撑。现已与成都等地开展合作,推动“健康社区计划”落地。

上海长阳创谷公司代表以《长阳创谷——场景驱动下的城市更新“潮牌”》为题,重点分享了长阳创谷内大草坪、花园大街、果园三个场景应用案例,旨在打造一种无边界、有生活的创业社区。长阳创谷2015年在杨浦区推动下启动。2018年,其老厂房改建项目入选为上海市改革开放40周年40个首创项目之一。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葛天任分享了他读博期间参与的“清河实验”的阳光社区更新改造与合作治理案例。在阳光社区,专家帮助社区成立了居民议事委员会,议事委员代表居民共同讨论协商,提供决策咨询,解决了社区不少老大难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彦伯以《从设计基础到社区基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的融合型教学实验》为题,介绍了近年来他在面向设计类本科生讲授《设计基础》课的同时,还带领学生深入上海里弄街区开展调研和大量社区微更新的实践。

 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总体规划管理处处长王世营表示,会上分享的7个案例展现了研究、设计、管理等不同视角,各有特点,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未来城市微基建的特点和走向。他指出,社区微更新、微基建是全过程的,从最初策划,包括项目制定、资金运筹,到建设、施工、后期运营管理整个过程,都可以在微基建中得到体现。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华春荣表示,听了这些案例分享后,收获很大,很受启发。出版社正在考虑策划推出一套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为主题的系列丛书,集结同济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以及近年来同济人开展的一系列城市微更新、微基建方面的成功创新实践,让“同济智慧”“同济方案”走出上海、走向全国。

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分别主持了案例分享会和研讨会。 (文/艾娇  图/周游、吕俊延、段苏恬、裴琳娜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