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链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0-05-18/8-9/69233.html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文 本报记者 李铭珅 图
在距离上海350多公里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有一所和同济大学联名的“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201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应邀参与黄岩西部古村落的修复,从此开启了长达8年多的融合发展之旅。
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乌岩头村
修复的古村落,如何聚集人气从而撬动产业的发展?如何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下,寻求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高校的优势资源如何落地助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学院用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老式黑胶唱机的大喇叭里,悠悠地飘出极具上海风情的旋律,在大山里回响,三三两两的游客穿梭其间。“这里是由100多栋民国时期的老旧民居修复的,如果不是杨教授团队抢修及时,很多房子应该已经坍塌,不复存在了。”沿着卵石小路往山里走,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一边忙着协调村里停车场扩容的事,一边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所在地,石墙黑瓦的古村落保留了百年前的风味,紧凑的布局里,会议、餐饮、住宿、休闲功能齐全。去年,全国各地到这里培训的人络绎不绝,这个山里的小村落借着往来的人气“复活”了。
胡鸥口中的杨教授,说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一段由古村落开启的缘分,多年来在这里生了根。如今,这棵以“乡村振兴”为名的大树,串起黄岩各项资源,在全域开花,结出了同济和黄岩融合发展的果实。
搭平台
让古村落“复活”的乡村振兴样本
“以前在家里做馒头,后来搬到老街上。这里人气旺,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午后的阳光散落在沙滩老街的石板路上,结束一天忙碌的阿玲一家闲聚着喝茶聊天。阿玲家的馒头松软有嚼劲,多时一天能卖出上万个。除了老面发酵的手艺外,水好也是“秘方”之一。
阿玲馒头是当地网红馒头
屿头乡沙滩村位于黄岩西部长潭水库上游,作为300万居民、100多万亩农田和数万家企业用水的水源地,长潭水库素有“台州大水缸”之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的水质。
和乌岩头村一样,为了保护水源地,沙滩村的发展受到各类生态指标的严格限制。“怎么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下,寻求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乡村振兴学院是我们的探索。”沙滩村如今已是国家4A级景区,站在游客中心的沙盘前,屿头乡党委书记陈康说起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和同济大学之间的“缘分”。
“这里是杨教授在黄岩最早的‘落脚点’。”2012年,杨贵庆团队受邀帮助黄岩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改造”的第一个“样本”便是沙滩村。
美丽乡村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古村落、古建筑承载的乡愁是农耕文明重要的宝藏。在杨贵庆的指导下,兽医站变成游客中心和文化礼堂,卫生站变成同济大学美丽乡村实践基地,乡公所和旧粮仓变成民宿……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在被注入新的功能后“复活”了。
“古村落修复了,如果没有人气,过几年还是会废弃。怎么办?”经过与同济大学的共同谋划和布局,2018年2月6日,作为国内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揭牌,沙滩村和乌岩头村分别为北校区和南校区。借助同济大学的师资力量,开设《乡村适用技术》《乡村空间布局》《乡村文化传承》等专题教学课程,外加不同主题的现场教学点,吸引了全国各省市的培训人员源源而来。据统计,乡村学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接培训班和考察团477批次,接待人员12784人。
乌岩头村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一角
而这,仅仅是乡村振兴学院的1.0版本。为了实现西部库区几个村落的联动发展,一条连接南北校区的“演太线”7公里步道,已经全线贯通。
“这条路,是在杨教授的带领下走出来的,那天刚下过雨,杨教授一行几个人翻山越岭,从沙滩村走到乌岩头村,用了8个多小时。”如今,路通了,沿线几个村落的规划也已成型。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同产业的布局,不久的将来,联动发展的古村落,将带动黄岩西部库区整体“复活”。
聚人气
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对于黄岩来说,乡村振兴学院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搭起的平台所集聚的人气。而人气,给黄岩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宁溪糟烧保留了台州古法酿酒技术
宁溪糟烧是台州特有的古法酿酒技术,以黄酒糟为原料,经过粉碎、发酵、蒸馏所得,整个过程保留了当地最古老的手工酿造工艺,是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台州茅台”的美誉。
“我们酿酒用的水,都是这口井里的,说来也怪,离开这里一样的工艺,酒的味道就会不一样。”在有着50多年历史的金山陵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怀军的故事从一口水井开始。厂区几个酒窖里,封藏着每年最佳季节酿的最好品质的糟烧,时间最长的已有20年。“你看,酒坛外面厚厚的一层有益菌,看着黑黑的,手按上去一点都不脏。”
陈怀军坦言,虽然叫“台州茅台”,但宁溪糟烧的名气基本仅限于台州本地。而因为种种原因,酒的销量一度受到极大影响,金山陵酒业也曾陷入发展困局。“作为乡村振兴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之一,一批又一批学员来到这里,感受糟烧工艺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产品的销售。很多人尝了我们的酒,通过网络联系我们购买。去年销售增加了三成,市场真的太大了!”对于这个藏在山区里的酒厂来说,乡村振兴学院为它打开的,是整个国内市场。
古法熬制黄岩烤糖是非遗传承
位于头陀镇的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是古法熬制黄岩烤糖的非遗传承基地,也是乡村振兴学院现场教学点之一。合作社负责人蔡锡华是烤糖非遗传承人:“头陀种甘蔗始于宋朝,古法制糖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很多学员过来参观我们制糖的流程,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进去的是甘蔗,出来的就是红糖。现场尝了我们的烤糖后纷纷购买,有一次,一个班的学员直接把我们的库存买完了。”
据介绍,头陀镇共有甘蔗4000多亩,也有不少村民自己制糖小范围售卖。“我们自己也种甘蔗,但量不大,大部分还是从蔗农那里收购,符合标准的甘蔗送过来制成红糖后,我们直接收购红糖。因为品质有保证,我们的收购价格甚至比蔗农自己零售的还高。”蔡锡华说,这样的运作模式,实打实地提高了蔗农的收入。“我们基本上都是回头客的生意,去年一年增收不止30%,线上销售也让我们受疫情影响比较小。今年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新的产品也马上要上市了。对了,我们很多客户是上海的呢。”
经由一个企业、一个合作社盘活的是整条产业链的资源,受惠的,则是当地和产业相关的无数百姓。
重融合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岩模式”
从文化到旅游再到产业,如果说,乡村振兴学院是一个支点,那么它撬起的,是黄岩全域的资源,带动的是黄岩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上的全新探索。
在黄岩兜兜转转,你会发现,因美丽乡村建设和黄岩结缘的杨贵庆团队,已然和黄岩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融为一体。
说黄岩,必然要说黄岩蜜橘。
中华橘园是黄岩的一张“金字招牌”。四月末五月初,正是橘花飘香的季节,蜿蜒的永宁江畔暗香浮动,万亩橘园打造的中华橘园小镇已初具规模。
“我们村1600多人,三分之一的村民在种橘子。”凤洋村党支部书记彭华明,稍有闲暇就会在橘园里巡查。作为黄岩蜜橘振兴计划的一部分,凤洋村所在的澄江街道,近年来开始大规模栽种橘树。按规划,未来黄岩蜜橘的种植面积将达7万亩。
和澄江街道隔江相望的,是头陀镇辖区内的黄岩蜜橘精品园。“你看那座桥,像一片橘子树叶,把永宁江两岸的橘园连在一起。这座桥就是杨教授设计的。等到橘子红了,永宁江两岸火红一片,非常壮观。”澄江街道主任金建国说。
黄岩蜜橘还有个“基地”在南城街道,被冠以“贡橘园”的田园经济综合体,整体的规划方案是杨贵庆手绘的,每一个功能区如何定位,未来发展蓝图,图纸上一目了然。“这条鹅卵石路上的石板,是杨教授特别设计的,主要考虑穿高跟鞋的女性行走方便。”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虹站在橘园里说着,“以前由这里走水路,可以直达黄浦江,多年来,因为杨教授,因为同济大学,黄岩人对上海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从古村落的修复,到乡村振兴学院,再到黄岩未来的建设规划,这么多年来,同济元素已经和黄岩的发展融为一体。”黄岩区委书记陈建勋说,继2.0版之后,乡村振兴学院的3.0版,将更注重城乡融合,“在黄岩的整体规划发展和布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挖同济的优势资源,深化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黄岩,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设计、连接永宁江两岸橘园的大桥,外形像一片橘子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融合发展的维度将进一步拓展。“上海许多区和黄岩有地缘相亲的元素,比如头陀镇的茭白远近闻名,青浦练塘的茭白也是声名在外,我们希望通过类似载体的对接,寻找和长三角各省市融合发展的途径,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黄岩模式’。”在陈建勋的描绘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造林计划”已经启动,待一棵棵融合发展的树苗如乡村振兴学院般开花结果,这片树林将迸发出强大的生机。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