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筑临床一线战斗堡垒 ——附属同济医院门急诊党支部见闻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6-19  浏览:

“快快快,开放抢救绿色通道,止血、接氧、心电监护……全部开启!”救护车刚到,医护人员纷纷就位。5月14日,记者刚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门急诊大厅,就见到这一幕。“这样的情景有时一天要出现数十次。”急诊科党支部书记吴先正说。2018年,该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就是因为这里有一支医术精湛、热心奉献、情操高尚的高素质队伍。

“24365的战场”

“门急诊工作忙、累、脏,年急诊总诊次大于30万次,平均每天就诊人数超过800。每当遇到困难、加班、抢救,大家总会看到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并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职工。”吴先正说。

急诊科是一个“24365的战场”——24小时分分秒秒,365天时时刻刻的“战场”,这个“战场”上的指挥官吴先正已在此救死扶伤35年,31年党龄,当了19年支部书记,57岁的他走路快、说话快、救命更快。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到岗,听取值班医生汇报病人情况,查病房,处理新状况,持续八九个小时,忙得脚步如飞、忙得有条不紊。在他的带领下,急诊室医护人员个个都是先锋队员。

为了更好地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门急诊率先实行了“6天工作制”,党员带头,医护人员坚持周末加班,义务奉献,遇到紧急情况更是随叫随到;为心脏骤停的患者接力做胸外心脏按压,持续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是常有的事,党员打头阵,不言放弃;逢年过节突发状况更多,党员医护人员总是自告奋勇坚守阵地,有几位外地同志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回家吃过年夜饭了。

改善医疗 服务社会

粉红的、明黄的、海蓝的,顺着护士台一溜儿过去,三长排座位几乎坐满了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上前问:感冒发烧的、急性肠炎的、肺炎的……他们或者面色凝重、或者闭目小憩、或者一脸和悦与身边病友攀谈的。他们的头顶一色长长的吊杆儿,上面系着急诊单、盐水袋,一根透明的软管顺溜着下到患者手腕,透明的液体无声地滴着;有的患者靠背上还写着“青霉素专座”“特殊用药专座”,护士介绍这是门急诊室的“三元色”特色输液服务,已被多家医院学习和推广。“红区”服务特、重急诊,需严格控制滴速及严密观察的病人;“黄区”服务特殊治疗的病人,如化疗、静滴甘露醇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蓝区”服务一般门诊病人以及急诊次日输液病人。“这样分类管理,既确保了重点病人重点看护,也可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最重要的是保证了输液安全。”护士介绍说。

门急诊党支部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医疗工作结合起来,针对急诊患者特点,积极想办法,改进工作。

急诊输液的老年患者习惯赶早,上班族又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到医院就诊,为了满足各方需求,防止患者在急诊区域集聚,护士长陈雪妹在急诊输液室制定了“错时上班”制度,增加“早早班”“夜高峰”等,医护人员确实更累了,但大大方便了患者,此举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采访获悉,该支部全体党员均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主动疏导人流,解答患者疑问。支部委员张君燕作为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先后多次到闸北区、宝山区各街道,为1000余位老人进行介护培训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2017年某居民小区突发煤气爆炸,全体医护人员立即到岗,党员带头加班加点实施救助,受到百姓点赞,体现了急诊医学科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对口进行医疗援助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遇到援藏、援滇任务,党员们更是克服各种困难,当仁不让,已有6名党员到西藏日喀则人民医院和云南省富宁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1年到半年不等的医疗援建工作,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曾经参与过援藏工作的党员左洪鹏医生,很少参加儿子的家长会,错过儿子全力备战的篮球赛,生日也多半只能事后抽空买礼物补偿儿子……左医生清楚,他陪伴患者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陪伴儿子的成长。“作为父亲,我对儿子是有愧疚感的,但是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党员。”他说。

急诊与高科技联姻

作为门急诊支部主干学科,急诊与危重症学科经过25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构建了包括急诊亚专科、急救绿色通道、重症监护单元三位一体的急诊与危重症学科临床体系。急诊亚专科包括: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神经科、急诊骨科;急救绿色通道包括:胸痛绿色通道、急性脑血管意外绿色通道、严重创伤绿色通道、急性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中毒绿色通道等急诊抢救绿色通道;重症监护包括EICU、SICU、CCU、RICU、NICU,组成了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的完整医疗体系。

门急诊室近日更是引进秘密武器“上海急救中心院前告知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病患一上120救护车,其基本信息、病情状况、救助情况、车辆到达时间……全方位的信息通过音频、视频实时传送到急诊室信息控制平台大屏幕上,救护车没到,医生已经可以准备起来,担架床一推进来,立马实施救助,有了这个院内超前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救助效率。这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实行院前急救信息告知系统、院前院内信息化无缝衔接的首家单位。未来将积累试点经验,将信息告知系统全面推广到全上海,实现上海急诊急救系统的全覆盖。

2016年,门急诊党支部中的急诊医学科荣获年度“上海市青年文明号”;2017年,急诊医学科正式纳入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该支部被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授予“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称号;如今,支部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荣誉的背后是全体党员共同努力,所有医护人员团结奋斗、吃苦奉献的成果,他们用热血传递着生命的力量。(陈婷)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