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祖国大地留足印——同济大学倾情做好“服务社会”大文章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11-28  浏览: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显身手,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放眼祖国大江南北,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无不带着深深的“同济印”。同济人心怀科教报国使命,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全面融入社会、倾情服务社会,把根深深扎在祖国大地上,争当奋楫笃行的先锋队。

服务国家战略,我们义无反顾

国有召唤,我必响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主战场,同济人总是义无反顾、倾情奔赴,争当排头兵。

为4个自然村村民解决出行难的永济新桥、村民议事中心“永安之心”、连接校园与社区的“永安学堂”、“家园一方志”等特色乡土教育项目……在同济大学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云龙县,同济印记随处可见。10年来,同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勇担使命,依托自身优势,始终坚持“云龙所需、同济所能”,探索并实现了一条以规划为引领,教育、医疗、产业、人才同向发力的帮扶路径,全面助力云龙打赢脱贫攻坚战。力度不减、情谊不变,学校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教育、科技、人才赋能,用温暖的手笔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高校样本。

与同济牵手走过10年的还有浙江黄岩。创办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建起官河古道元宇宙街区、规划黄岩南北文化轴、办起设计创新中心……一幅幅照片定格下同济与黄岩走过的十年历程,教授下乡,古老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今年7月,同济大学与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巩固拓展十年合作成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深化城乡规划建设、乡村振兴、设计赋能产业提升等领域合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共同续写新时代校地合作发展新篇章。

视线拉近到长三角。近日,在位于青浦区金泽镇大观园片区的迎园内,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建设基本竣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同济大学深度参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学校倡议,“华东八校”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设立跨校合作的专项重点项目和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研究院组建了一支涵盖十余个学科的研究团队,牵头开展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编制完成《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建设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凭借突出的成绩,2022年7月,同济大学获颁2022年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特殊贡献奖”。2023年,获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单位服务示范区优秀案例”。

牵手校地校企,我们不负期冀

地方有需,我当奔赴。最近一段时间,同济大学与云南省滇中新区交流往来频密,当地正在加快推进规划建设以智慧交通为主要特色的滇中新区未来交通科学城,着力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迫切需要高水平大学提供智力支持。校地双方领导多次率队考察、举行交流座谈,不断推进合作。目前已组建“领导小组+专家团队+项目团队”工作组,同济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为未来交通科学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本月初,校领导率队赴贵阳,与贵州省发改委、大方县、大方中学就推进校地合作、县中托管工作进行深入交流。此前双方签约共建的乡村振兴、山地建筑设计和城镇化、科技成果贵州转化中心、实习实践基地“三中心一基地”已实现实体化运作,为贵州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5年来,同济大学积极打造校地、校企合作“升级版”,“朋友圈”持续扩容。推进与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西、海南、黑龙江等省份的全面战略合作,省校联动,不断谱写合作新篇章。与更多地方携手,紧扣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学校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继2020年6月,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后,去年3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首列时速200公里商用磁浮3.0版列车,在学校常导磁浮试验线上完成了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联试。同济大学不仅作为核心团队全程参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并且发挥全系统多学科优势,持续助力我国中高速磁浮自主研发。这是同济与企业携手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一个例证。

学校与中国建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共同推动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商飞联合主办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举办“走进同济日”,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大飞机知识产权联合研究中心;25家知名企业成为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届理事会理事单位,通过“四共”“四通”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校与一批知名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共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和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民城市,我们倾情奔赴

今年7月,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连续第三年主办国家级学会理事长论坛,18位院士齐聚,“最强大脑”又一次为如何强化上海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功能、为长三角一体化如何数字化转型把脉问诊、贡献“金点子”。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同济大学与上海城市发展同舟共济、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国际数字之都、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更新、建设全球“设计之都”等进程中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贡献卓著,彰显“硬核”担当和作为。

2022年9月,以同济大学为核心研究和技术主体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同济大学牵头的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两大重要平台揭牌,共同致力于为人工智能可信向善发展贡献“同济智慧”。同济大学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继承担完成《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后,正探索城市数字底座规划与建设,以“一图”为统领,形成全市层面统一规划的高精度数字城市的基础载体。今年6月,同济牵头的研究团队承担完成的《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总体建设方案》《引领区车路协同系统建设导则》发布,区校携手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示范。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成立5年来,成绩单不断刷新,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城市为谁设计、为谁而建?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在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实现了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同济大学主持设计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成为人民城市的设计标杆。同济设计实现了“还江于民”,让工业文化遗产重新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杨浦滨江示范段更为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同济智慧,为“世界之都”建设增光添彩。在去年和今年两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无论是承办重要论坛、举办特色展览,还是负责整体场地规划、视觉设计,会场内外,“同济元素”都分外耀眼。同济大学作为大会主要承办单位之一,为大会提供重要学术支持,牵头建设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主办人民城市设计、国际设计百人峰会等主题论坛,举办“人民城市·同济设计展”。同济智慧,持续助推上海迈向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与城市城区共生共荣,学校知识溢出效应显著。“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22年实现了近600亿元的产值,正在向千亿级产值稳步迈进。同济大学正联合杨浦区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升级版,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的标杆。学校联手嘉定区共建“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推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产业发展,合力打造另一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