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同济人的使命与担当”同济大学定点扶贫主题思政大课开讲,生动讲述8年定点扶贫实践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3-23  浏览:


一幅云龙学子描绘家乡的画作,从最初仅有单调的素描线条,到第一次涂染了色彩,再到画面渐渐不断丰富,离学子心目中家乡的样子越来越近。为这幅图画增色添彩、将美好蓝图化为现实的,正是同济人。

在建党百年倒计时100天之际,3月23日下午,一堂以“脱贫攻坚,同济人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的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开讲。一位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济人,将同济大学8年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生动实践娓娓道来,并深情述说着从中感悟到的同济人的使命与担当。

“9899万人全部脱贫,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课堂一开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顺带来了题为《脱贫之道》的导言。他说,9899万人全部脱贫,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为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关键贡献;对于世界的意义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这堂思政大课融合了视频展示、情景表演、亲历者讲述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同时配合多媒体背景,以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师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同济人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风采。一段段视频、一幅幅照片、一段段真情讲述,将同济人奋勇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群体形象一一生动呈现于师生面前。

“山乡巨变,好感动!”“做得好,为同济大学点赞!”“我开始理解了为什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同济大学直播平台上,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纷纷点赞、致敬脱贫攻坚战中的同济人。 

   规划引领,为滇西城乡脱贫探索新模式

如何为云龙描绘一幅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说起城镇化,人们往往认为应当相对集中,通过规模化推动经济发展。但云龙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空间资源非常紧张,不适宜走传统城镇化道路。”同济大学规划团队张尚武教授说,云龙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域景观,这些都决定云龙必须要寻找一条符合其自身地域实际的发展道路。

规划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涵,团队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形成共识:云龙要保护好特色,走一条以城乡现代化推动的城镇化道路。团队首先编制完成《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在明晰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团队为云龙寻找脱贫攻坚支点,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乡村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云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探索云龙“全域旅游”新模式,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重要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2014年,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全国扶贫优秀集体”称号。2018年10月,同济大学“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帮扶云龙8年间,同济大学规划团队还联合交通、环境等学科,组成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团队。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等历任学校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全面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谋划并推动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大理—漾濞—兰坪段高速公路开工,将云龙县段包含在内,由此圆了云龙多年的“高速梦”。建成后将根本改变云龙的交通区位,成为云龙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云龙帮扶也成为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一个新起点。”张尚武教授介绍,同济大学率先开设了“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课程,并把同济乡村规划教学经验推向全国。2020年10月,同济大学牵头、联合11所高校成立了“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是在教育部指导下首批8个高校 “扶贫联盟”之一,旨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城乡规划需求,发挥各成员高校学科优势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开展规划扶贫工作。

  永安示范,打好脱贫“组合拳”

3个村寨的道路实施硬化后,乡亲们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接沘江两岸的永济新桥通车后,山上150户450余位村民不再被涨潮的江水阻挡住出行的脚步;村里50%以上的旱厕,都被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在集中村落的位置建成3座党建议事中心,不仅让村民有了议事交流的场所,更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成为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广场……说起永安村焕然一新的面貌,孙羽捷如数家珍。当天,是孙羽捷担任驻永安村第一书记的第612天。

永安村是云龙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因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公共设施严重滞后,脱贫任务异常艰巨。同济大学坚持“聚焦民生、整体规划、绿色发展、有效衔接”的工作思路,于2019年初启动永安村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组合拳式的帮扶措施,集中力量破解制约永安村贫困和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立项以来,同济大学先后选派2名干部接力挂职驻村第一书记,100余人次的规划设计专家实施实地指导和技术援助;累计投入各类建设经费867万元;打造了永济新桥、公共厕所、村民议事中心、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等一批特色扶贫项目;扶持2个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施“家园一方志”、梦想教室等文化重建项目,大力传承特色乡土文化。

经过2年的努力,永安村提前十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6月,永安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村民们的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一幅美好生活新图景正在永安徐徐展开。 

 接力爱心支教,全过程帮扶孩子们健康成长

踏上云龙这块土地的,还有一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同济研究生支教团队。

2014年和2016年,同济大学先后在云龙县团结中学、长新初级中学设立支教点。7年来,已有36名同济青年赴当地支教,持续接力,补当地师资短板,助力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第一批同济支教团走进云龙时,映入眼帘的是崎岖的山路、破漏的教室,磨损到粉笔无法书写的黑板。”贫困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青年学子们眼前。

心怀使命感,支教团学子迅速行动起来。“控辍保学”,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当地数十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寻求资助,一对一爱心助学;勇担主科教学任务,每周教学任务超过20课时,换来了孩子们成绩的大幅提升;开展尖子学生“培优计划”和重点学生“送课下乡”;为学习基础太过薄弱的孩子“开小灶”;依托同济大学为云龙打造的3所梦想教室,为孩子们搭建“解忧角”,让他们既可与父母视频通话,又可在线倾诉烦恼;依托梦想教室,链接同济全校学院与研究所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一门门带有同济烙印和同济温度的特色梦想课程跨越千里,传送到孩子们眼前;开展云龙学子上海游学活动,数十名云龙学子来到上海,来到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云龙分团成员张浩然、王雨濛,将支教团的一项项真情志愿服务细细道来。

“我们并不后悔,用一年不长时光,做终生难忘的事。”王雨濛说。

云龙学子杨敬笔也是受益的众多学生之一。杨敬笔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是云龙县当地通过国家专项计划首位进入同济大学的大学生。杨敬笔描画家乡的场景,贯穿于这堂思政大课始终。课堂接近尾声时,沉浸式情景中出演杨敬笔的演员与杨敬笔本人相会于舞台,两人携手,在画作上共绘党旗,为这幅图画画上了圆满句号。杨敬笔说:“我学成之后会回来的,我将建设美丽的家乡。”

 

深耕乡土教育,留住美丽乡愁

一位名叫李文茂的年近80岁的老人,每天都坐在自己家门口,给来往的游客一遍遍讲述诺邓的历史、文化、故事,其中也包括2013年暑期在当地开展短期支教的同济大学学生彭婧。但是,当彭婧非常惊喜地把听到的这些故事、文化去跟课堂上的孩子们分享时,却发现眼前的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竟一无所知。当她问孩子们“会唱家乡的白族调吗”,全班25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孩子举手。如今,回忆起这一幕,彭婧仍感“痛心”。

“乡村的发展也许陷入了一个困局,文化的凋零带来了当地人对文化的漠视,他们越来越缺乏对家乡的认同。”彭婧说,“我想要去做点什么,去行动、去改变、去影响。”回到同济大学后,她与伙伴们发起成立了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希望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粒建设家乡的种子。

这一行动,迄今已经坚持了8年。每年夏天,云龙成为了彭婧及其团队必去的地方。他们在诺邓开展田野调查,编写乡土文化读本,开设乡土课程,开创了诺邓乡土文化创变营,复兴诺邓古市集……形成了同济特色的乡土文化教育“柔性扶贫”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乡土教育行动,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知乡、爱乡、建乡、守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彭婧团队还对在诺邓开展的乡土教育行动进行了工具化的梳理,形成了“家园一方志”计划,包括“扶贫”行动工具包、家园一方志模板等素材,已有来自全国13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其中。“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为家乡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正是这些小事,将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文化自觉的涟漪,让扶贫行动持续接力,让更多地方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彭婧说。如今的她,已是同济大学的一名专职辅导员。 

  同济人扶贫实践是鲜活的思政课教材

课堂进行中,直播平台上的留言源源不断。来自各方的反响热烈,纷纷为这堂主题思政大课叫好。

“同济人的扶贫担当和积极作为是鲜活的思政课教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认真学习同济扶贫故事,并将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责任担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听完这堂思政大课,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王谋寅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梁冰洋说:“听了这堂课,作为一名同济人在感到自豪与骄傲的同时更多了一份责任感。作为一名思政课专任教师,更觉责任重大,不但要讲好思政理论课,还要在课堂上将同济的精神与祖国的需要更好地融合起来,激发同济学子的家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莉莉说:“今天在现场听了一堂生动鲜活的脱贫攻坚课,同济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书写了智慧、汗水和深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同济人将继续书写更灿烂的未来。我会在课堂上把这些感人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接续传承同济人的精神。”

“观看了今天原汁原味还原同济人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思政大课,作为一名曾经有幸参与其中的一员,感到无比激动,心潮澎湃。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经历一直影响和激励着自己,希望依然能有机会继续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济大学派驻云龙县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郑彧豪说。

正在云龙支教的同济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梁峻浩说:“我对思政大课中所展现的扶贫故事深有感触。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育始终都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研究生支教团会握好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做好志智双扶,为乡村教育事业接续奋斗。”

8年间,同济大学圆满完成各年度扶贫任务,多次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年度考核中获得“好”的评价。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同济大学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心用情用力,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践行同济人的使命与担当。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表示,在脱贫攻坚的伟业中,高校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同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勇担使命,依托自身优势,坚持“规划先行,重点突出,整合推进,精准帮扶”的扶贫方针,全面助力云龙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实际行动在滇西大地书写了一份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这堂思政大课最后,还特别致敬所有投身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同济人,热烈的掌声一次次为他们响起,包括历届挂职干部(袁华、陈平、运迪、李瑞杰、陈长、周晔、郑彧豪、刘一呈、孙羽捷),教育扶贫团队(研究生支教团、美丽乡愁团队、职业教育团队、附属实验中学),医疗扶贫团队(附属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规划扶贫团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尚武、刘晓、葛凡华),科技扶贫团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永安之心”团队袁烽、高伟哲,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永济新桥项目翟东、陈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厕所革命”实践者周雪飞、高峰、褚华强),以及扶贫支撑团队(校友代表徐勇明、雷志彬,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冯身洪、雷星晖、童小华、黄翔峰、娄永琪等在校校领导分别向他们颁发纪念品。(文/黄艾娇   图/江平   视频/宋宇星)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