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百岁学人的“同济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5-13  浏览:

4月26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傅信祁教授因病辞世,享年百岁。回望这位学人百年人生轨迹,自18岁起他就与同济大学风雨同舟、同频共振,烙上了深深的“同济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本在青岛礼贤中学就读的傅信祁正回到江南探亲,因交通受阻,无法返校。经朋友引荐,他慕名投奔当时已迁至浙江金华的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一路舟车劳顿,在办好入学手续的当天下午,他去上了一节陈庭祜先生的水利课。就在这节课刚刚结束时,老师宣布:因战事紧张,学校要从金华搬迁至江西赣州。就这样,只上了一节课的他,就跟随学校师生一道踏上了漫漫迁徙路。

过急流、涉险滩,披星戴月一路疾行,路途中所遭遇的种种艰难曲折难以言述。

在赣州,他对唐英教授讲授的《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的印象颇深,令他终身难忘。正是唐老师的授课奠定了他日后的工作志向。他回忆,其中一堂课是做小住宅设计。“唐老师一边与同学讨论,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了小住宅的两层平面、一个剖面和一个正立面。整个设计一气呵成、活泼生动。”让他感觉“虽说是老师在做设计,让学生感觉每个人都是自己在做设计”。

1938年7月,九江告急,学校再迁广西贺县八步镇。在八步,时常遭受日机轰炸,空袭警报时时拉响。傅信祁就曾亲历一架架日机列队向下俯冲、轮番投下炸弹的危境。学校不得不决定再迁地处大后方的云南昆明。 

同济西迁广西八步时,遭日机轰炸场景   傅信祁 绘

经柳州、过南宁到龙舟,取道越南,历尽艰辛、几经辗转抵达昆明,同济莘莘学子的学业得以继续。1940年春,傅信祁高职毕业,之后他先后在五十二兵工厂筹备处、昆明公利工程公司担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

1943年夏,工作三年的傅信祁来到已迁至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考上了土木系。在李庄一张平静书桌下,他得以静心读书三年。

同济在李庄       傅信祁 绘

1946年4月,同济师生从李庄分批启程返沪。1947年7月,傅信祁大学毕业。学校挑选了成绩排名前四的4位同学留校当助教,傅信祁是其中之一。就这样,他在同济大学开启了教书育人生涯。

其时,冯纪忠先生归国后,在土木系上建筑课。傅信祁大学毕业后即担任冯先生的助教。在冯先生指导下,他先后完成三个项目的设计,分别是公交汽车一场、东湖客舍和武汉同济医院。

得益于此前高职毕业后曾从事大量工程项目设计实践,在傅信祁留校当助教的第二年,时任土木系主任的李国豪先生就让傅信祁讲授《投影几何》《木结构》等课程,他教起来感觉得心应手。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系里成立教研室,他选择了木结构和建筑构造两个教研室。

“傅先生能够快速地在黑板上把很难看懂的构造详图用立体的方式画出来,使学生得以了解里面构件的相关关系以及连接方法。”作为关门弟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昭如教授谈起导师,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他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做法’,而是给我们讲构造原理。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很多东西其实可以变通,而这正是构造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关键所在。”

傅信祁指导刘昭如的研究方向是“工业化建造体系以及模数化的设计方法”。刘昭如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信息获取手段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导师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去了解世界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她印象中,导师曾找到德国一个可灵活变动的体系化住宅设计竞赛的若干获奖方案介绍,先将它们翻译成中文,再重新借助模数网格线画成较大的图,然后复印到薄膜上,给研究生上课看投影。

他有创新精神。他曾用鹅卵石做无砂卵石混凝土,和学生一道做加压试验,发现其效果好,后来被广泛应用。

在数十年的为师为学生涯中,傅信祁教授长期担任全国建筑技术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任期间,他力主既面向教学,又要有建筑技术方面的突破。开年会时除了讨论教材,还要大家带来科研成果。

 他还带头编写《房屋建筑学》教材,数十年磨一剑,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版《房屋建筑学》教材,迄今已发行一百多万册。

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63年。他把自己跟随同济大学颠沛辗转的亲身经历讲述给青年学子听,传递炽热的爱国情、爱校情,寄望同济学子传承发扬“同济精神”。他为此还精心准备了好几个版本的讲稿,有两三个小时的,有一个小时的。

他对同学们说:“抗战的时候,要实现为祖国建设好好读书的心愿是如此之难。如今,同学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真应该好好珍惜、好好读书。”

他对教师和学生这样建言道:“教师要重视研究,研究生要多看书、勤做笔记,泡图书馆收获很大。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应用到建筑上。”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建立一个建筑技术方面的奖项来奖励专心致志于建筑技术研究和创造的同济师生。

他看上去总是沉静冷峻,心态极为平和。他活到老,学到老。2003年,他在85岁高龄之际,头一次拿起画笔,开始陶醉于国画的创作之中。《赣州镇台衙门记忆》《同济在李庄》……他还在一幅幅画作中再现了抗战期间同济大学迁校办学的诸多场景。随着绘画技术日臻成熟,2008年、2018年先后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艾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