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港珠澳大桥总负责人、同济杰出校友朱永灵回母校上特色思政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4-13  浏览: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4月12日晚,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回到母校,为全校师生作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的主题报告,上了一堂特别、生动、令人振奋的思政课。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报告会并致辞,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吴广明主持,在校的校领导、师生和校友代表2000余人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一同聆听报告会。报告会同时在嘉定校区设立分会场,并在网上开展直播。

这是同济大学充分利用校友这一珍贵的育人资源、以杰出校友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和教育学生,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此次报告会也是同济大学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同济大学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我与共和国共奋进”的一场重要主题活动。

方守恩致辞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在致辞中表示,朱永灵校友所取得的业绩既得益于这个时代赋予他的重要机遇,也受益于他本人的品质和学识。希望同学们向朱永灵校友学习,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学会学习,三要踏实奋斗。我们今天邀请朱永灵校友回母校分享他的成就和心灵点滴,就是希望通过他的担当精神和奋斗历程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朱永灵学长为榜样,热爱伟大的祖国,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扬同济大学的优良传统,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吴广明主持报告会

朱永灵198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道路专业,工作3年后又考回母校攻读道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在广东省交通系统工作。他曾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作为这项“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朱永灵倾注了15年的美好年华。这15年,他积极协调沟通粤港澳三方,持续紧抓工程建设管理,提出并贯彻了一系列科学、先进的建设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装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朱永灵做报告

朱永灵从三个方面作了报告,分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果、大桥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获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大桥带来的启示。

随着一张张PPT幻灯片展开,朱永灵述说着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项建设成果,面带自信的笑容,话语中充满着自豪。超强台风“天鸽”“山竹”过境,大桥一切正常。“大桥中间的防水板,一块都没有损坏,灯杆一根都没有弯曲。”

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上首座跨三个行政司法管辖区、三个关税区的桥梁,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钢桥面铺装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采用半刚性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线管节预制、世界首创主动式压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技术等。

朱永灵回忆母校生活

到目前为止,港珠澳大桥已形成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以及全国优秀海洋工程奖。在国际上,已获国际隧协2018年重大工程奖、英国NCE2018年隧道工程奖、美国ENR全球最佳桥隧项目奖。已形成专著18本、技术标准60册。更大的奖项要等通车两年以后才能申报。

朱永灵介绍大桥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的经验

回望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在朱永灵看来,首先是发挥了“一国两制”的优势:项目的前期阶段,由香港牵头,借鉴他们在国际化视野、环保和维养措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审重大方案、共同评标;建设期,由广东牵头,提高决策效率,发挥劳动竞赛、党组织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其次,创新了组织模式,实现了公开透明、建立了互信机制等。

朱永灵介绍大桥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的经验

说到“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作用,朱永灵动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他认为,管理团队敢于担当,建设团队有责任感、使命感,“港珠澳大桥变成了全体建设者的精神载体和情感依附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精品工程’意识深入人心。”掌声再一次响起。

他还特别提到同济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港珠澳大桥技术专家组41名中外专家中,有同济大学校友11人;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建设期94名员工中,有同济大学校友10人。90多岁高龄的孙钧院士,30多次深入大桥建设现场,为大桥建设排忧解难。同济大学一批知名教授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在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报告会现场

港珠澳大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朱永灵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健的身体;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包容精神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敬畏生命、敬畏环境、敬畏大自然,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要懂得感恩。

说到“感恩”,朱永灵向昔日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的恩师们表达了深切的感恩之情。他说:“我15岁进同济大学,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在同济大学形成的。我的专业基础,也是在同济大学打下的。”他提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他的研究生导师林绣贤教授、始终保持乐观心态的张南鹭教授、时任系主任的姚祖康教授。“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教育,感恩伟大时代给我提供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平台和机会。”

据介绍,朱永灵一直对母校同济大学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曾担任同济大学广州校友会和珠海校友会的会长。早在2007年,他发起并捐资设立“岭南同济校友交通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一学生,迄今已资助380名学生,共资助130余万元。

方守恩向朱永灵赠送学生卡复制件

报告结束后,方守恩代表学校向朱永灵校友赠送了他在同济大学就读本科期间的学生卡复制件。

听完报告,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2018级博士班班长王贤林感到非常振奋,他说:“作为一名在同济求学的广东学子,为家乡建成的这一世界奇迹倍感骄傲自豪;作为一名桥梁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对自己从事的桥梁事业倍感责任重大!”

“作为未来的工程从业者,我们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也要大胆创新,建立新工艺、新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进步。我们要以朱永灵学长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祖国的工程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生刘威说。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主创交流

报告会结束后,师生们观看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主任闫东率主创人员与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

该纪录电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珠海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影片将从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起在全国上映。

影片以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E30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全面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领先世界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影片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奉献与担当、智慧和汗水,突出人文情怀,强化故事性,着力塑造了新时代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

报告会现场


记者手记

爱国奋斗,铸就世界奇迹

“十五年如一日的执著坚守,才能迎来这份辉煌和荣光!”“太令人震撼了,成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奋斗出来的!”……报告会当晚,学校师生不禁心潮澎湃,纷纷在朋友圈留言,礼赞祖国伟大成就,点赞同济杰出校友。

十五年寒来暑往,五千多个日子风雨兼程,一位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何以能如此斗志昂扬、日夜奋战不息?从一句句质朴无华的话语中,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一颗颗炽热、滚烫的爱国之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赤诚的爱国和报国情感,在大桥的建设者们的心灵注入了一股股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在天地间汇聚起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充溢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再大的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了奋斗者的脚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包括同济人在内的广大建设者群体主动担当、团结奋进,以一日日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接续奋斗,一次次勇闯无人区、挺进深水区,在伶仃洋上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战斗之歌!

爱国、报国,绝不仅仅流于空谈,它需要的是过硬的本领和实实在在的奉献。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同济人怀着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必胜信念,自信从容地敢于向一个个世界级的科技难题发起挑战,凭借的正是领先全球的土木、交通等强大的学科和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支撑。我们唯有做真学问,炼就一身真本领,方能随时响应祖国的召唤,不负时代重托,为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建设做出我们同济人应有的更大贡献!(艾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